董必武法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信息

时间:2012-07-03 00:00:00 来源:admin 责任编辑:

    尊敬的张梅颖主席,各位嘉宾,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我们这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刚才听了好多同志的发言,感到很受益,很受启发,我准备就加强法制、加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发言。
    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看文化的作用日益广泛,影响日益深刻。不论是从国际、国内大局看,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能够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这个已经被无数的例证证明。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实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待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和保障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方向,提出了任务和目标。在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如何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法治的生活方式?在法治建设怎样文化立法、文化事业在制度轨道的发展繁荣?如何将法治国家基本原理融汇进文化建设的科学纲领,为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也是文化产业需要法治环境的最佳组合。
    中国法学会作为中国法学界的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一直致力于开展法学研究和交流,推动法学理论的创新。面对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法治建设保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法学会从以下有所考虑。
    第一,传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法制文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正确性,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扬核心的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特色法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新工作理念思路,以有为谋有位,积极探索新的形式载体,加强对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当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推动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决策层,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法学交流中发挥法治软实力的作用,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多角度塑造法治中国的正面形象。
    第二,文化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核心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利的保障。理念建立和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社会主义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创新带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方法措施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通过文化建设来推动社会诚信提心建设,社会矛盾调解和网络管理,最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刚才讲到的,诚信问题,网络管理问题。
    如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对中国来说,文化问题很重要。价值体系决定一个人的信仰,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口众多,13亿人的价值趋向出问题要出问题。比如说食品药品问题,一个国家的诚信建设很重要,加强完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制建设,法律不仅是惩处,更主要是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
    第三,注重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型研究。国家转型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众多问题,单纯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单纯法律角度来研究解决,也是难以奏效的,难以适应形势要求,需要多部门协调,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目前中国法学会联系的研究机构很多,有社科院、人大政府司法部门的法学研究机构,如何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型法学研究机构和机制,更有效为中央提供决策参考,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是另外一个核心任务,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当中的法治建设。本身的文化元素属性要求不能将文化法治理念简单的规制工具,通过打造法治的文化优势推动文化的法治建设。文化的法治关注的是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法治的文化关注制度建设中的文化培育,制度与文化相互促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对文化建设如此,对法治建设也如此,是中国法学会参与这次论坛的一个目的所在。
    最后预祝我们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为法治建设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献言荐策,谢谢大家。 

(法学交流基金会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周明钱 备案号: 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箱:100081,电话:010-66110681 电子信箱:dongbiwu@chinalaw.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