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法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会动态

时间:2015-07-15 00:00:00 来源:admin 责任编辑: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elite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陈冀平

  (2015年7月3日)

同志们:

  根据大会的安排,由我对本次论坛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论坛

  这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开得很成功。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今天上午王乐泉会长作了重要讲话。大家普遍反映,这个讲话的分量很重,是办好这次论坛的基础。这个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定位,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明确提出了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的相关要求。我认为这个讲话很重要,对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大家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这次论坛共有25位法学家分8个单元作了发言。虽然每人发言都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讲得非常精彩,大家听得也非常专注。在主题演讲中,大家谈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其中有创新的理论观点,有针对性很强的对策建议,也有对我国法治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三是,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论坛的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法学法律界的积极响应,共收到论文2400多篇,比去年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的主题征文增加了1000多篇。参加征文的,除了有很多从事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学者,还有年轻的法学院校的学生,也有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们。应该说这次的征文有很强的广泛性、代表性。昨天晚上还举行了获奖论文的报告会,这个报告会本身也是这次中国法学家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次论坛是法学法律界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最高研究成果的集中充分展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实际举措,是围绕“四个全面”、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新形势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一次集体动员。论坛很有成效,成果也很丰富,凝聚了我们大家的心血和智慧。

  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这次论坛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作为法学法律界,作为法学会,如何来推进,我谈一些看法。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项重大任务,中央明确了中国法学会作为一个参加单位,中央政法委等是牵头单位。中央是把这个任务通过法学会交给了我们广大法学法律界人士。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开了几次座谈会,课题组也拿出了阶段性成果,这个阶段性的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规划》。接下来,还要根据这次论坛的情况,对这个规划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然后报送中央有关部门,供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改革意见和工作方案时参考。

  作为我们法学法律界,大家都觉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任务,广泛地调动法学法律界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站稳政治立场,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本质属性。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导法学研究,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中央的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提出创新观点。当前,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法治中国建设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勇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研究新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多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深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要把创新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法学理论研究与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的法治理念和模式。

  三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善于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源泉。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倒逼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四是要坚持人才为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必须依靠大批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法治人才,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视野开阔、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法学专业基础的法治理论人才。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大力加强法治理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善于理论创新的高水平法学理论专家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兼职法学教师队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统领法学教育;要建立并不断更新法治人才专家库,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组织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方面,专家学者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最近看到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任彦申的一个讲话,是对我们学者们讲的,他说: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一批学者站出来,继续充当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先行者。首先,他应该成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将其智慧转化为治国的良策,造福社会。其次,他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的舆论领袖,能够为当前社会迷茫、偏激、偏执、浮躁的情绪降降温,为中国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看问题的角度。第三,他应该保持良知和独立思考的品格,不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我对他这段讲话很有同感。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国法学界的佼佼者,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好我们的作用。法治国家的建设,我们法学法律界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五是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要完善课题管理,完善杰出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成果评选的体制机制,通过召开研讨会、专题论坛、出版刊物、对外法学交流等形式,构建法治理论交流平台,激励法学理论人才成长,锻造法治理论人才队伍。进一步探索实行专家咨询、挂职锻炼、兼职教师制度,加强人员互相交流,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法治理论专题调研。我在这里向大家通报一下,中国法学会共有57个研究会,现在陆陆续续在换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相关研究会进行一些“微调”,如,我们准备给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加一个括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这样,既能把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的工作进一步拓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也就有一个研究会了。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现在还没有换届,我在牵头做这个事情,我也希望我们法学法律界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工作里面来。

  六是要坚持“双百”方针,开展平等学术研讨。“双百”方针是从事理论研究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们要坚持和发扬法学界的优良作风,积极倡导开展平等的争鸣和讨论,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和交流,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营造更加平等、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

  三、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把中国法学家论坛越办越好

  中国法学家论坛是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三大论坛”中最大的一个,也是中国法学会的一大“品牌”,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这10年来,我们每一届论坛都围绕法治领域的重大战略全局问题进行研讨,相继推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力地服务了领导决策,指导了法治实践,繁荣了法学研究,成为中国法学会发挥国家法治智库作用的重要载体,在法学法律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努力把中国法学家论坛越办越好。这里,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跟紧大局,精心确定主题。一定要把“灵魂”抓住,这个“灵魂”就是论坛的主题。要把时代性、全局性、战略性结合起来,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大局需要;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密切联系法治建设实际,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也要反映中国法学会的职能和特点,发挥提供理论支持和引领研究方向的双重作用。在确定论坛主题及相关专题的过程中,我们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讨论和精当的主题设计,真正把论坛的主题确定好。这次一共8个专题,这8个专题大家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成功举办这次论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要进一步注重实效,抓好成果转化。成果是论坛质量的“试金石”。要把论坛成果服务于法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用如何,作为检验我们论坛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论坛成果的转化机制,重视对论坛发言、报告、征文等的再筛选、深加工、精提炼,把其中的重要建议、创新观点、具体对策等,通过《要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向中央和各地的党委、政府部门来反映,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进入到决策层。

  三要进一步聚合资源,吸引广泛参与。这次论坛参与的部门很多,一个是新闻媒体的参与,使得很多信息、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影响也就能够扩大。再就是要有经济、文化、科技界的参与,今天参加论坛的有很多这些部门的同志;要有法律实务部门的参与,使法学理论成果能够与司法实践结合得更紧密。所以,我们要提升论坛的开放性,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系,更多地吸引经济、科技、文化、企业、新闻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不断提升论坛的影响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周明钱 备案号: 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箱:100081,电话:010-66110681 电子信箱:dongbiwu@chinalaw.org.cn